
三线建设,是新中国在1964到1978年间持续时间最长、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。用一句话概括配资公司官网,就是要把国家的战略力量稳定地放在“后方”,建立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。
1965年至1966年,湖南的三线建设进入第一次高潮。总投资约3.4亿元的19个大中型项目在湘西地区陆续开工。涟源因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,成为湖南省“小三线”建设的重点县之一,1964年至1967年间先后有5家军工企业在此落户。
在娄底的安平镇,矗立着一座大型军工厂——国营湘中机械厂,军工代号“981厂”,专门生产56式7.62毫米半自动步枪。就在它旁边,还有一家湘峰机械厂,主要生产7.62毫米步枪弹,形成了“枪弹一体化”的轻武器生产基地。
展开剩余66%1964年,981厂正式动工建设,成千上万的三线建设人员涌入山高林密、沟壑纵横的大山之中。仅用80天时间,枪械生产线就初步成型,开始试生产56式自动步枪。此后多年,大山里陆续修通公路,建起车间、办公楼、家属楼、商店、幼儿园、学校……山体深处还被凿出许多人工山洞,用作主要零件的生产车间或仓库。
虽然厂区偏僻偏远,但在那个年代、“以厂为家”是一种荣耀。厂区的基础设施、教育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完善,工人们在这里说着与外界不同的“厂话”,楼前楼后分布着工友和同事,整个小天地形成一种相对自给自足的集体生活方式。
到了80年代,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,军品订单减少,工厂逐步转型为民用。80年代末,981厂与湘峰机械厂合并,后来搬迁到娄底市区。
搬迁之后,山岭上留下了许多无法搬走的车间、厂房。没有热闹的人群,也没有轰鸣的机器。多年以后再踏入这里,厂房车间虽然仍在,却显得破败寂寞。草木渐渐遮蔽了墙体,风雨侵蚀下墙面发出微弱的呻吟;原本热闹的影剧院、篮球场、俱乐部和校园,如今空空荡荡,显得格外凄凉。
回望当年的岁月,多少热血青年、科技人员在这里奉献青春、艰苦奋斗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努力拼搏,如今这些斑驳的建筑,仍在默默诉说那段辉煌的往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